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18:36 编辑 <br /><br /> 赖兄说中了布衣的心事。要是我是轻甩水袖的二八女子。我定会心如鹿撞般呓语一声“知音”,然后私自以身相许。
咏物诗的确身陷极尴尬的境地。有物象只用来象形,哲理只用来说教,情趣只为了言自己,理趣只为了表现象。象与意味也许不是两情相悦,作者硬是要保媒。结果婚是结了,兴许还生了娃,但是一点都不幸福。
微型诗虽以微入微,但一点点小趣味,小哲理,难成气候。
景虽美,但能成境,方为佳
咏物诗写了几千年,要的不是继承传统,而是要颠覆传统。
诗的架构和数学几何不一样,标题可以是诗眼,但不是圆心,不必贴身把标题困死 微型诗与其他诗种不同,它有两个向度:一是以微入微,二是以小见大。这是微型诗的宿命。二者必选其一。许多微诗则夹在这两个向度之间。结果两头不是。 微型诗因其短小,所以在情感的起伏及复杂变化上呈现起来很难。所以新奇,是一个好选择。也因其短小,所以要求一语中的。但如只突兀而来,如昙花一现,刚勾引你的心神,待你想把心交出去,却发现她早已芳踪不知何处,而前途已是断崖。给人言有尽,意也犹未尽之憾。不好。
这就是微诗有一行、二行、三行,大家偏爱三行的原因吧。因为三行诗可以通过几个意象的化学反应造出意境,可以通过句式的变化,呈现主体的交替,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。从而实现涵纳对仗型的线型形式美。搬一几块石头,我们点线面结合,谓之诗中有画;动几个动作,我们谓之现场感、蒙太奇、电影技法。总之如你能以有限之字尽无限之意,请别客气,千万别点到为止。
现在回头看看赖兄的例举的佳作,有几点想法:
一、
诚如赖兄说言,够巧妙,够机智。情趣、理趣、意趣,也都下足了功夫。
二、
此诗没有太大的戏剧性。戏剧性的表象特征是戏剧对白,深层特征是戏剧冲突。此诗表现不是很明显。
三、
此诗的创作动机。灵感很可能来源于“委曲求全”这个成语多些。从而让成语的理压制了诗的意味
四、
此诗的陌生表现在跳出了同类诗中打比喻,摹形态,求拟人等创作手法。但它同时以陷入了解释成语“委曲求全”的尴尬,没有出新。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,它只是解说了一个已有的经验,而没有创造一个新鲜的经验刺激。
五、此诗的分行主要服务于节奏。没有上面说的更多利用,稍嫌不足。
补充一点,布衣觉得现在诗圈子啊,需要吵一吵,闹一闹。兴许能听到点新的声
〧彩 〧〧乐〧〧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