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诗|小诗网|微型诗|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小诗写作和研究的展示平台|诗歌|诗歌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小诗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840|回复: 27

[每月诗评] 自析己诗,请诗友批评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6-16 10:31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你还没有登录或注册哦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小诗

x
          自析己诗,请诗友批评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忽感 (五绝二首)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一

          身近神离远,浅言意至深。
          眼中非所见,晴雨只关心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二

          叶动非风起,人醒梦尚沉。
          大千多变化,凡事细寻根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013.6.15

        以上一诗,是我六月十五日发于小诗网的,而且是我自认为比较有味道的作品。一天之内,虽有40余人浏览了,但只有一人进行了评点。与我其他作品被评点的次数相对较多而言,我感到,方方面面的原因中,最主要的原因有可能是我表达得过于晦涩,给读者阅读理解上造成了一定障碍,故,我想自己把这两首诗创作时的想法和思路披露出来,既算是与各位诗友交流创作体会,也就教于各位热情的诗友。
       这首作品是我早上五点多钟醒来,因为想起了一件事而冒出了第一句,以至来了兴趣而反复吟咏写成的,改了十多遍。什么事呢?我应邀去一个单位打一场乒乓球比赛,比赛完后,那个单位的球友自然热情招待我们一行,结果,经不起朋友们热情地挑逗,我被灌醉了,不小心把脚扭伤了。回来后,妻子和单位的同事都认为我是在打球时不小心扭伤的。我总在思考这件事,事物的表面和内里往往不符,有时连最亲近的妻子也被假象所蒙蔽。所以,早上想起这件事,我看着睡在身边的妻子,不由冒出了一句:身近神离远(当然,这只是个夸张的说法)。有了这一句后,我便根据这一主题衍生开来,一点一点写出了第一首,因在写第一首时,有两句先想出来的句子没用上,我觉得可惜,于是,又构思写出了第二首。
        现在我简单解释一下我诗的主题和表达。这两首诗都要表达的是眼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,即眼睛所见和真实之间是有距离的,有时甚至是相反的,所以,我们不要随意对事物作出判断,应细究根源。印证这一观点的实例在现实中随处可见。如:一对非常相爱的恋人,忽然一方竟然不讲明原因或借口不爱了不辞而别,大多数人都认为他(她)背叛了感情,另外有了所爱,而事实是一方得了不治之症,出于真心的爱而狠心撒手。原先还看过一个小故事也说明了这一道理。一个很聪明的小伙,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接触,第一次约会时,小伙没看上女方,碍于领导面子,又不好意思直接回绝。于是,他邀请女子吃水饺。吃完后,小伙总在女子面前叨叨,骂水饺店老板黑心,一斤饺子少给了他们一个,说自己在吃时一直在数。结果,那个女子认为这个小伙太小气,太仔细,以后没办法过日子,再也不和这个小伙联系了!实际呢?
       再谈谈诗的表达。“身近神离远,浅言意至深”。从具体意象说明主题。“眼中非所见,晴雨只关心”两句,是借用了禅学上的“心外无物”“物在心知”的经义。《六祖坛经-自序品第一》中就有“非风动,非幡动,仁者心动”的句子,意即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是你的心动了”。而我“眼中非所见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眼睛看到的并非像看到的那样,“晴雨只关心”则要说的是“天晴天雨只是关乎心,只在心的体验。心感到晴就晴,心觉得下雨了就真的下雨了”。粗看,这好像是唯心的观点,实际我要表达的是凡事需要用心去认真体会思考的意味。而第二首诗同样表达的是此意。“叶动非风起”,叶子也许并没动,是人心动了,“人醒梦尚沉”,你看到那个人好像醒着,实际他正沉浸在梦中,表达“眼见和真实之间的距离”。“大千多变化,凡事细寻根”,一目了然,即是说大千世界的物象千变万化,要想真正搞清楚它,就不要只看表面现象,而应认认真真、仔仔细细去追寻它的根源。
      所遗憾的是:第二首诗,作为绝句,按格律,“醒”字应为平声,但如改了“醒”,我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字来表达,所以,以“不以词害意”论,只好如此了。
      啰啰嗦嗦说了这些,是也,非也,期待诸位诗友给予评说。首先表明,不管多尖刻的意见本人均能接受,不会像先前论坛上那位别人善意地说了一点意见,就骂人的人!
      先以致谢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川巴子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013.6.16晨
发表于 2013-6-16 10:38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难得的好文,好诗
发表于 2013-6-16 11:09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少看古律的,学习中~~~
发表于 2013-6-16 11:42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钱钟书在《谈艺录》一书中,论述过‘禅诗、禅理、禅趣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,在下感觉很细致入微,不妨读一读
发表于 2013-6-16 11:49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来,我想说点个人意见的,但被人骂糊涂了,就不说了。支持这样的交流。要是能以新诗为交流会更好。关于诗歌的发展,我们不是继承得太少,而是继承得太多,所以个人尤其喜欢走在新诗的路上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6 11:52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假装平凡 发表于 2013-6-16 11:42
钱钟书在《谈艺录》一书中,论述过‘禅诗、禅理、禅趣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,在下感觉很细致入微,不妨读 ...

好建议,我定会去读,谢谢!
发表于 2013-6-16 12:23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假装平凡 于 2013-6-16 12:31 编辑
川巴子 发表于 2013-6-16 11:52
好建议,我定会去读,谢谢!


几点想法
一,一个人的作品,在恰当的时间、恰当的地点、遇到恰当的人,是再好不过的事情。
二,一个人的作品被关注的冷热,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,与作品的优劣关系不大。
二,没有传统就谈不上创新,只有深入中国传统诗歌的人,才有可能把中国新诗写好。
三,与先师对话,阅读他们的经典著述,再对照自己的作品,是找到批评的最好方法。
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6 12:32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布衣郎子 发表于 2013-6-16 11:49
本来,我想说点个人意见的,但被人骂糊涂了,就不说了。支持这样的交流。要是能以新诗为交流会更好。关于诗 ...

谢谢关注,问好!
发表于 2013-6-16 12:46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6 12:56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假装平凡 发表于 2013-6-16 12:23
几点想法
一,一个人的作品,在恰当的时间、恰当的地点、遇到恰当的人,是再好不过的事情。
二,一个 ...

谢谢师友认真的态度!我十分同意你的观点。一个人的作品的优劣与评读的人多少确实没有多大关系,要写好作品需认真读读中华传统的经典,从中汲取营养,同时,有针对性的阅读,更能较快地提高一个人的素质。“疑义相与析”,理越辩越明。诚谢指导!问好
发表于 2013-6-16 13:44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川巴子 发表于 2013-6-16 12:56
谢谢师友认真的态度!我十分同意你的观点。一个人的作品的优劣与评读的人多少确实没有多大关系,要写好作 ...

奇文共赏,疑义相析没有问题,指导,在下不敢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6 14:54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漪澜 发表于 2013-6-16 12:46
支持这样的交流
只是,发到理论版不是更好么

我本想发到理论版的,但认为理论高度还不足,所以发在了聊吧,谢谢你的建议!周末愉快,以后多交流!
发表于 2013-6-16 20:07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少懂古律的,学习中
发表于 2013-6-16 22:13:13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篇自析对于我这样的古韵门外汉来说,是个学习的机,谢谢分享
发表于 2013-6-16 22:55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7 10:27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杨正春 发表于 2013-6-16 20:07
很少懂古律的,学习中

问好站长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7 10:29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俞小明 发表于 2013-6-16 22:13
这篇自析对于我这样的古韵门外汉来说,是个学习的机,谢谢分享

俞管过谦了!应提些意见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7 10:30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
问好依桐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6-17 10:32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云水流烟 发表于 2013-6-16 11:09
很少看古律的,学习中~~~

问好版主!
发表于 2013-6-21 17:50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
我也来顶一个:)支持用心交流的好风气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小诗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小诗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

QQ|手机版|小诗网 ( 沪ICP备2020038021号-1  

GMT+8, 2025-5-6 06:53 , Processed in 0.048914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