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诗|小诗网|微型诗|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小诗写作和研究的展示平台|诗歌|诗歌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小诗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278|回复: 16

[心得交流] 【布衣之见】《在他乡》

  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1-6 08:01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你还没有登录或注册哦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加入小诗

x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5 编辑 <br /><br />《在他乡》
请,楼上请!
老板,来一碗故乡
酸辣的,多加点海鲜酱
       布衣郎子:“不是生活缺少美,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”,当以布衣为代表的人群在以笔为锄在白纸上挖空心思,想挖点经典出来的时候。却有人从不经意的一个细节,邂逅了心灵的感动。简简单单几句对白。一分行,竟成了动人的好诗。诚然,说是平凡的几句语言描写,也有一些不平凡的地方。其一:“一碗故乡”,这故乡竟被量化了,形象化了。这里用了一个远取譬,化虚为实。给主观的情感找一个出口,找一个支点,让它更生动化,更形象化。
       评论家说“诗使遇它的一切变形”,于是有人便想,这样啊,简单,不就反常规吗?那我也可以弄点奇形怪状的出来。其实错了,变形也得因时因势因情因感。孙大圣之神通广大也只七十二变,而不能随便变化。或许有诗友想诘问,小样,那你说那“一碗故乡”从何而来?是否也来自花果山福地?乡愁因明月而起,那乡愁如明月一轮如月光一地,乡愁因故乡的小吃、口味而起,那乡愁便在碗里了。这般狡辩,不知能自圆其说否?
       其二,这是一个戏剧化的对白。它的片断性,表达方式,或还可以说具备了那么一小点戏剧冲突(“酸辣的,多加点海鲜酱”的强调)。几句对白,大街小巷皆有,或每人都能信耳听来。但动心者却未必有人。
       此诗还有一平凡与不平凡之处,那就三个逗号一个叹号。标号对于国人来说,也大抵人人用得,但此处标点却虽随意而非随便。因为它的出现,刚好站在诗的节拍的位置,也就是传说中的顿位上。诗不但是分行的,而且也是有节奏韵律的。顿的划分算是小节奏吧,通常是要读诗人自己定自己找。但作者却适时利用了。可谓省了我们后进者很多心力。也化了不少误会。若说“乡”“酱”押了外韵(当然,“请”也是押韵的,只是是宽韵。而且有些特别,与前半句构成铿锵之音),那么标点的出现算是诗的律了。
       第三,想提另一点点的细节。那就是关于诗歌语言的合谐性。即诗的语言有一种力的矢量。这是由语言的表现属性生成的。之谓之为矢量,是因为它是有方向有大小的一种力。读此诗,我们发现,它的每一行都是隐含着一种力,而方向皆指向乡愁两字。比如说标题“在他乡”,直言乡愁,两个“请”呢?人说客气显生疏,同样也隐含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意味。当然,那人儿何以要向店老板强调“酸辣的”,说的是一种带着乡土味的习惯口味,许是思乡了,才去吃东西的。当然这家伙多半是来自西南了。因布衣只知道西南人喜吃酸辣。这好比布衣去小吃一条街,总喜欢往有“云南”两方块字的小店钻的原因。说到此,不得不提的是诗里一个有点特别的意象——海鲜酱。之所以说它是意象而不是形象,是本着它的主客观混合性特征和它的暗示功能。这也是区分形象与意象之间的一个最粗浅也最直接的标准之一。在此,海鲜酱已经成了一个喻象,呈现的是一种现代城市生活。而这里作者不仅停留在客观的呈现上,还更表达一种对城市生活的接受与向往。这和整首诗的主旋律——思乡(这种不忘本的感情)构成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。从而呈现了现代社会一部份异乡拼搏者的无奈与矛盾心理,和尴尬处境。
       第四,“诗的语言如走路之舞蹈。”必不能左一脚右一脚,循规蹈矩。那这与本诗又有什么关系呢。第一行呈现主体是老板,第二行则是食客,也许是作者自己吧。第三句虽承接第二行,但却是以一种补充强调的方式呈现。呈现主体的交替形成了一种变化美。从而避免了全诗一句话,主谓宾定状补一排,竟可以作语法正面教材。当然,布衣没有怂恿大家去破坏语法规律这意思,诗的语言虽然重在表现属性上,但辞典属性却是前者的土壤。万万动不得。不然千百年后,父母兄弟都没法随意聊天了。同上面那“一碗故乡”一样,虽也属变形,但同样需合情合理才好。
       好话说了一箩筐,觉得不好意思。也犯了诗评专捡好的说的通病。此诗也有不尽如意的地方,比如标题“在他乡”,且不说诗忌直说,这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。但从诗用语的经济性,尤其是微诗所视之为生命的精炼性来说,此处似浪费了些。因为下文有“一碗故乡”,足矣。没必要在标题上再作喧传,读者自早已心知肚明了。
      说到此,布衣想起了不久前评的台湾诗人半半先生的《卖诗》一并引在此吧!
《卖诗》
◆半半
新鲜的!客官。
来一个诗眼?
还是要刚刚出炉的心情?
       两首诗都有一个共通点,那就是都以戏剧化的白描手法为最大的特点。但又略有不同。其一,比如上面说到的用语的经济性。半老先生的就不存在瑕疵。其二,也是最大的不同之处。《在他乡》从选材上偏于写实些。构筑精神和情感世界的砖块来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,或说是可能真实发生的细节。但半半先生的《卖诗》则完全来源于精神世界一瞬间的思维幻觉。是一种想象的艺术。基于此,诗之意境也就显得更为空灵。何以会有此差别呢,这又是因各自所要呈现的主旨而定。《在他乡》墨点的乡情偏于写实,刚好可以避免感情的空泛和无病申吟。而《卖诗》所展示的是一位靠心脏心活的诗人寂寞与不甘寂寞的情感精神状态。这样,虚幻的呈现对此意味的表现更能推波助澜。当然这里其实又说了两诗的第三个不同之处,就是呈现的东西不是一个种属。
       似说得太多了。就那么几行劳什子分行文字,被布衣一激动,竟硬生生踩出一条路来。大伙莫笑。如大家认为是路,走走也无妨,如觉是荒径歧途,请弃之吧。
       这或是布衣的最后一首诗评。评完此诗,布衣将不再评诗了。诗艺之千变万化,布衣自觉力有不逮。浪费自己时间不打紧,歪曲原作者之深意当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。另布衣自己尚创作不出一首像样的诗,倒先装模作样评起来,也属舍本逐末之举,贻笑于大方之家。

〦彩 〦〦乐〦〦

评分

参与人数 3威望 +38 收起 理由
漪澜 + 2
赖杨刚 + 6
亚夫 + 30 加油费30亿

查看全部评分

发表于 2011-1-6 08:23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5 编辑 <br /><br />坐沙发欣赏分享好诗好评,向老师们学习致敬,祝福大家!

ⅴ彩 ⅴⅴ乐ⅴⅴ
发表于 2011-1-6 11:40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评得真好
有理有据
深入浅出
引人入胜
发表于 2011-1-6 12:5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6 编辑 <br /><br />好评,拜读了。

よ彩 よ
发表于 2011-1-6 13:17:36 | 显示全部楼层
诗、评,殊途同归,是砥砺互进的艺术。
布衣初显身手,已是不同凡响,又何苦如此决绝,弃之而不顾呐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6 14:21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6 编辑 <br /><br />    问好万民老师!

b彩 bb乐bb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6 14:36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6 编辑 <br /><br />     其实只是碰巧和布衣的审美观相契合,所以就借题发挥,但愿诗友们能从中看出其中的辩证。不要误会才好。
   诗歌需要技巧,诗歌之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,本身就是一种技巧。
   但,当我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,却是不会去想技巧的,也不该想技巧的。至少不该把心力耗费在技巧上。那样是本末倒置。
   那技巧以何出。我想大抵出自创作者先天和后天的审美素质里,在一种被诗化了的潜意识里。
   为怕被布衣混淆概念,故借此回帖作如是说。

ㄚ彩 ㄚㄚ乐ㄚㄚ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6 14:38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6 编辑 <br /><br />    布衣问好亚夫先生!祝好!

5彩 55乐55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6 14:39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6 编辑 <br /><br />    问好非若,远握!

@彩 @@乐@@
发表于 2011-1-6 20:12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评得好!把经典都展示出来啦.
发表于 2011-1-6 23:20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7 编辑 <br /><br />《在他乡》
请,楼上请!
老板,来一碗故乡
酸辣的,多加点海鲜酱
是谁写的诗怎么没有作者?
欣赏

∷彩 ∷∷乐∷∷
发表于 2011-1-6 23:34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7 编辑 <br /><br />评得精彩,诗评一并学习!

⒀彩 ⒀⒀乐⒀⒀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7 07:43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7 编辑 <br /><br />    问好蓉姐

■彩 ■■乐■■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7 07:46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杨刚 于 2015-4-25 20:07 编辑 <br /><br />    问好诗友!

ざ彩 ざざ乐ざざ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7 07:48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11# 如烟


    问好诗友!
发表于 2011-1-7 08:26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  赖杨刚


     其实只是碰巧和布衣的审美观相契合,所以就借题发挥,但愿诗友们能从中看出其中的辩 ...
布衣郎子 发表于 2011-1-6 14:36



    技巧和内容是诗的两条腿
缺了一条,诗走多远
一条发达,一条不健康,就成了瘸子
走起来,一拐一拐的

网络写作者
多数是不重技巧的
发表于 2011-1-12 14:10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浓浓的生活味~~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小诗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小诗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

QQ|手机版|小诗网 ( 沪ICP备2020038021号-1  

GMT+8, 2025-5-6 06:16 , Processed in 0.034863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